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文章

滨海旅游,谨防海滩“杀手”

日期: 2022-09-20 10:27 来源:
【字体:

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

一首《外婆的澎湖湾》,让从小生长在内地的孩子对大海产生无限幻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人选择滨海旅游度假。然而大海虽美,却暗藏着无数凶险,它随时可能让我们陷入困境,甚至无情地吞噬我们的生命。每当听到有人海滩游玩时被卷入大海不幸遇难的新闻报道时,我们都会感到非常悲痛和惋惜。那么,在海滩游玩时,我们需要警惕哪些危险?又该如何避免海滩悲剧的发生呢?

大海虽美,却暗藏着无数凶险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海滩的“头号杀手”——离岸流。据统计,80%以上的海滩溺水事故都是跟离岸流有关。离岸流,也叫“裂流”,是海风吹起海浪,海浪传播到近岸后发生破碎和水体堆积,在地形和潮汐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外海退去的水流。在沙滩上看,离岸流两侧的浪花滚滚,然而离岸流发生的位置却往往相对平静,浪花较少,同时海水颜色比较深。所以,当我们看到白色浪花间断处或有白色泡沫、泥沙集中漂向外海的相对平静水域时,千万别轻易下水,而是应该尽量远离这片区域,选择其他的位置下水游泳。

离岸流两侧的浪花滚滚,而离岸流发生的位置却相对平静

离岸流的产生与地形、波浪、潮汐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水下有沙坝沟壑的海滩比较容易产生离岸流,在浪大或是退潮的时候也容易出现离岸流。强度较大的离岸流速度可达每秒3-5米,这个速度比一般游泳者的速度要快得多,可以在数分钟内将戏水者拖到深水区。如果我们不小心被卷入了离岸流,感觉到有一股强劲的水流把自己往深水方向拖拽的时候,千万别拼命往岸边游,那样不仅无济于事,还会因体力耗尽而引发溺水。正确的自救方法则是尽可能让自己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尝试顺流飘浮,最大限度保存体力,等到水流稍微减缓后再奋力向与水流垂直的方向游去,离开离岸流后再游回岸边或呼救。

A处掷下一块石头,B处也会泛起一圈圈涟漪

除了离岸流,海滩游玩时,我们还需要警惕会“吃人”的涌浪,又称长浪。俗话说“无风三尺浪”,意味着没有风的时候也会出现海浪,这里的海浪指的就是涌浪。先打个比方,在池塘的A处掷下一块石头,在A处会立即激起波纹,同时在它的周围甚至更远的B处也会泛起一圈圈涟漪,而涌浪就好比是在B处的一圈圈涟漪。简单来说,涌浪就是风吹在海面上,通过摩擦作用使海水产生浪,浪离开风吹区域后,还会继续传递到远处其他区域而形成的波浪。涌浪在远海深水区时波高小而不易被发觉,但当它传递到浅水区或近岸时,波高会陡然增大,形成猛烈的拍岸浪,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当有台风来临之前,狂风暴雨虽未到,涌浪却已经先一步到达海滩,如果我们还在海滩流连忘返,就很可能被突如其来的涌浪卷入大海,非常危险。

当有台风来临之前,涌浪已经先一步到达海滩

海边游玩切莫大意,需要谨防海滩的两大“杀手”——离岸流和涌浪。若想开开心心地来,平平安安地回,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01

前往海边之前,记得查阅当地的潮汐时间和海浪预报,选择海况良好适宜游泳的时期出游。

02

一定要选择有救生员的安全海域下水游泳,留意景区浴场内的安全警示标识和救生设施,听从救生员的指挥,尽量在救生员的视线范围内游泳或冲浪。

03

浅滩沙槽、海岬、礁石或堤坝物附近是离岸流高发区,尽量不要在离岸流高发的区域游泳。

04

在台风靠近时,即便是无风无雨,也不要去海滩。

撰文:吴美双 洪晓

手绘:李希茜

相关文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