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环境监测中心近年来持续开展的西太平洋放射性监测预警航次,由2014年至2017年总共开展8次监测,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 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泄漏。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以来首次对海洋环境及海洋生态系统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事故。为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建立常态化的西太平洋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有效应对福岛核事故泄漏以及各类境内外核污染对西太平洋及我国管辖海域的长期影响和威胁,保障我国海洋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安全,维护国家海洋环境权益,国家海洋局制订了《西太平洋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其中,根据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及污染物输送特征,结合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管理需求,将日本以东、155°E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公共海域、西太平洋水体进入我国管辖海域主要通道的吕宋海峡周边及台湾东北部海域和我国管辖海域设置为总体监测预警区域。
根据工作方案,南海分局先后8次进行了相关监测航次,总监测时间211天。通过8个航次的放射性监测,使我海洋部门及时掌握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放射性污染物入海后在西太平洋海域和南海的分布状况,为预警工作提供了数据信息和技术支持。其中在第五航次,南海环境监测中心首次在南海海域检出福岛特征污染物——人工放射性核素铯-134,其放射性比活度略高于检测限,不到国家标准的万分之四,证明日本福岛核泄漏污染物已进入南海,但尚未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