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专题 > 海洋观测技术 > 浮标观测

浮标观测技术的发展

我国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的起步比较晚,但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达到产品化阶段,并开始浮标网的建设。

这一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主要进行技术上的探索,其研究成果投入应用的较少。

1965年为适应海洋调查的需要,由国家计委、第一机械工业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等在青岛组织全国海洋仪器会战,全面开展各种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其中包括:岸用测波仪、岸用波浪自计议、船用波浪自计议、接触式测波仪、重力测波仪、船舷测波仪等7种波浪测量仪器设备。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一方面,基于重力加速度原理的浮标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声学测波仪和垂线测波仪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些波浪测量仪器设备均不同程度投入了实际使用,只是规模较小。


SBA3-2型声学测波仪采集器





SBA3-2型声学测波仪水下机



SBF1-1测波仪



SBF2-1测波仪



声学测波仪连接电缆(长度1500米)



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其他重大科研计划和专项任务的推动下,这个阶段我国波浪测量技术的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基于重力加速度原理的浮标深入发展,测量要素从波高、波周期扩展到波向。国内波浪浮标技术逐渐成熟、完善,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波浪浮标已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第二,压力式水位计、坐底式ADCP测波仪、PUV测波仪、X波段雷达测波系统等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采用的测波技术,这一阶段在我国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其中压力式水位计已经形成产品。常见的SZF型波浪浮标、OSB系列浮标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规模性生产和使用。


3米浮标

3米浮标2

2003年7月-闸坡站SZF2-1型浮标抛放

2010.3-大万山SZF型浮标抛放2

2010.3-大万山SZF型浮标抛放3

SBF系列浮标

SBF系列浮标2

SBF型近海遥测波浪仪在其他海域使用

SBF型近海遥测波浪仪在长江流域的使用

X波段测波雷达

浮标工作原理